close

"普遍中國人喜歡被肯定和經常自圓其說"...好經典,準確,鋒利...的描述!!
他人的肯定是外求的,可遇而不可求,做到瘋了也未必有效,為何不給自己目標,希望跟肯定?自己經驗知識範圍內處理的事,聽的懂的就聽得懂,聽不懂的怎樣解釋也是浪費時間,就自圓其說吧!時間自有公論,未必誰對誰錯!多令人讚嘆的美詞!
"普遍中國人喜歡被肯定和經常自圓其說"

~忙忙鼠~

 

2013年10月10日 星島日報 副刊E1
文:余敏婷 圖:何健勇、星島圖片庫、受訪者提供
⋯⋯

曾八度改編張愛玲的作品,更在2006年至2012年間,先後將《水滸傳》、《西遊記》、《賈寶玉》和《三國》的故事搬上舞台,劇場導演林奕華的名字,多年來一直在這些經典名著間盤旋,想必他本身定是個好讀之人,豈料他說:「其實近年我很少看書,也沒有恆常閱讀的習慣……」,令衝著「閱讀心得」而來的筆者,不由得揑一把汗……

求知的雙刃劍

踏進林導演位於灣仔的工作室,很難不被靠牆的五層書架所吸引。仔細看,上頭擺放的除了有他自己的著作,還有近千本與過去劇作主題相關,又或是有關電影、文學類的書籍,而且都有翻閱過的痕迹,絕不如家具鋪中徒具外殼的陳列品,令筆者難以想像林奕華「很少看書」。他先從自己的閱讀進程說起:「十歲以前,由於家住近圖書館,所以小時候看過不少兒童文學讀本,又基於我姑母家有很多女性愛情小說,造就了我讀瓊瑤的機會;到了十至二十歲左右,我開始認識張愛玲、亦舒等作家,亦初次接觸《紅樓夢》;二十歲以後,我的閱讀經驗不再拘泥於文字,反多從電影而來;後來到了三十多歲,我過了英國生活,看到讀到的都給我煥然一新的感覺,好像當地報章刊登的訃文就非常具情感和啟發性,煞是好看。不過近年我卻不大看書。」「那你覺得自己是個愛閱讀的人嗎?」筆者好奇。林奕華想了想,「我認為閱讀是讓我去求知、Make sense out of the world的一種途徑,但有時我又會覺得,它奪去了我親身接觸世界的機會,與原先出發點有偏差,所以我是喜歡看書,又不會讓自己看書。」

經典存於空氣中

「喜歡看書卻又不讓自己看」?這想法聽來矛盾。欣賞過林奕華近年四部改編自中國經典的劇作的讀者大概都知道,導演擅於將文學作品內的元素抽絲剝繭,置於現代處境,讓觀眾反思人性和當代社會,過程中怎會不經過大量的閱讀和批判?「其實除《紅樓夢》外,《水滸傳》、《西遊記》和《三國》都是我決定要改編成劇作之時才真正拿起書來讀,而花的時間由約一星期到數個月不等,有時是通過與編劇對話來理解,有時則是整個創作團隊逐字逐句地讀,而最近期的《三國》就是邀請台灣作家楊照來作導讀。」他認為,其實我們自小便看過上述經典無數個版本的電視劇、電影……它們 「存在於空氣之中」,並不需要刻意進入小說世界,故事也會自然地找上你。 「然而我想探討的是,它們時常被拿來翻拍,但是否只得一種解讀的方式?在閱讀時,我並不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,亦不着重研究故事的虛實……而是找尋自己感興趣的角度,建立獨有想法,因此每部劇名我都加入副題,與觀眾思考『What is man ?』、『What is fantasy ?』、『What is success ?』,希望弄清這些經典多年來和我們建立了怎麼樣的關係。」

張愛玲乃藝術品

撇除中國四大經典,張愛玲的作品亦常見於林奕華的劇作中,他直言:「張愛玲本身就是件藝術品。」對於她的大名,林奕華年幼時於台灣唸書期間已早有聽聞,到了十四歲那年,有位在報館當編輯的大姐姐介紹他看《傾城之戀》,自始就一本接一本地將她的作品讀完。他認為張愛玲的背景、經歷以至她如何通過創作將這些往事重現,都是華文世界的作家中絕無僅有的。「她對性和性別意識的創作敏感且具啟發性,更重要的是,有別於普遍中國人喜歡被肯定和經常自圓其說,她從不逃避,而是勇敢地面向孤獨,作品讀來歷久常新,更切合現代人心境,因此她的人生和著作很難分開而論,亦難斷定哪部是我的最愛,又或者說,她的著作加起來其實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。」

劇作是閱讀報告

不論讀張愛玲也好,讀《紅樓夢》亦好,林奕華表示不同階段看,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,當中不一定是由「不明白轉為明白」,而是「從前明白的與今天明白的」,可能是兩碼子的事。「好像年輕時讀張愛玲的作品和《紅樓夢》,當中常會談及人世間很多的痛苦,以前我會較多從自己角度出發,長大後才明白其實這是大家都在經歷的事,於是對作者的透徹又會多了一重佩服。」他不諱言,現今的讀者太容易被消費意識剝奪了與文字觸碰的機會,動輒喊「深奧」,「到底何謂『明白』?如果所有事都『畫公仔畫出腸』,只求滿足表層需要,情況就如強行把海洋填平,忽視了海中其實蘊藏很多對我們有意義的物質,妨礙了深刻情感被喚醒的可能。」
訪問至此,筆者突然理解到導演口中「喜歡看書卻又不讓自己看」、不刻意讀經典、對張愛玲情有獨鍾以至「明白不明白」的問題,不過圍繞兩個字--思考。他重視自己親身接觸世界的機會,不規範於既有對經典的解讀,欣賞張愛玲的批判,亦關注內心深處的情感。他指的「少看書」並不代表「自我封閉」,而是將「閱讀」超脫了書本層面。至於劇作?自然就是他的閱讀報告。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忙忙鼠 的頭像
忙忙鼠

忙忙鼠的部落格

忙忙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