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系列的第三篇,我留給「托水缽」,大家討論最多的部分,故事出自《雜阿含經》敘述有位比丘受國王之命,要持盛滿油的缽,必需通過有美女色誘、惡人威嚇的道路,但如果他在這種情況下,滴出了一滴油,就會被國王砍頭.後來他能夠「正身自重,一其心念,不顧聲色,善攝心法,住四念處」終於通過難關.
我的部分,走前1/4是沒有滴出水,後來…就開始有水潑出來了~
我觀察到水和你的心念一樣,什麼意思?你越希望把這件事做好,越在意(緊繃=放鬆的相反)喔!越會潑出來,完全不在意,也不可能做到!因為還有很多同修會超過你,或被你超過.走著走著,第一圈走完了,手有點酸,看看水約剩下85%吧!行走的地面可不是平地耶!有上坡,小下坡,石板…等.在石板跟石板之間是草皮,當你腳踏下去,前半腳在石板上,後半腳在草皮上,跟腳跨兩片石板,感覺就是不一樣.當然上坡轉下坡,小沙地,都不同.真的只有體會過的人,才能了解.
第二圈,我改變策略.雖然有師姐好心告訴我,水滿一點的表面張力,比較能幫你撐著,讓缽中的水,不要出來.但我在水灑出來約10%時,想通了.雖然題目是水不要出來,但不會真的砍我頭嘛!如果滿水是100,我只剩90%了,如果再出水,我剩80%.換種心態,我會好過很多耶!就是我只要有80&就夠了.我腳步可以大些,穩些!心不再跟著水晃,放下是非/放下我執(一定不能滴水的心),以知足的心去做,去想,去移動~嗯!我的水沒有再滴出來了.後來前面有個婆婆讓我緊急煞車,又潑了一些,約剩75%.OK呀!若是我為了守這25%,我可能要多花2~3倍心力.雖然因此佛教徒常被說逃避現實,但75%也遠比那些窩著不動的大多數人好,勇猛/精進但不執著.嗯!讚!
回到禪堂,小組分享的時候,我提出了難怪「知足就能常樂」的想法.托水缽如人生或創業,你不可能也別幻想去控制任何人,世間事有太多不是我們能控制的,為無法控制之事擔心,苦惱,氣憤,幻失幻得,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?早上才說,體察自己,是萬法之源.我們怎麼可以讓「變數」影響我們的心情?西方的說法是「千萬別把自己情緒的搖控器交到別人手上」
其他同學提醒的是缽中之水如心,別讓外物影響你,鎮定/沉穩的做好自己就好了,以及「活在當下」的觀念,托水缽你就好好托嘛!想什麼過去未來沒做好的事?有些同學就真的第二圈沒再把水灑出來..意念在行動的那隻腳,放鬆托缽的手.再移意念到另一腳…不知道,可能我手腳不靈活嘛!
另外一個小心得,是求法/人生/創業的意志力,盡力去做,努力去做,做好自己能做的,那怕風吹水,那怕旁人碰,水可灑,目標仍在.才有Uniqlo創業一勝是九敗後的創業故事.
1.跟我親近的朋友都說,我像F1賽車,嗯!就算用一檔走,我還是比大多數的車快,那就該練習下來跑跑跳跳?要放鬆,身體才能休息,多希望有緣的朋友都來參加這個活動,不然真的,沒体會到這個,連續幾十年都沒休息,真的夠累人的.我舉個例子,身旁有年齡差不多的朋友,比較老的,就是比較不會放鬆的.會放鬆的,會被說「比較會保養」,不是塗塗抹抹喔!試著放鬆吧!
2.帶我們的義工張師姐有提醒我們,事情可快可慢,學習平靜的表現出來,雖然急,雖然累.嘗試只控制自己,事情還是會前進的,嗯!欲速則不達!
3.在表坊的大戲「暗戀桃花源」中,看過的朋友,可還記得老陶(喻”老逃”)遇到的桃花源人士?
他們告訴他”放輕鬆”(約在這段1:58)左右.他融入了這個景致.
4.桃花源就在紅塵中,彷彿和我下午的經驗一樣,山還是山,路還是路,公車還是公車.打這段文字的當兒,我懂了六祖壇經中的「佛法在世間.不離世間覺.離世求菩提.恰如覓兔角」
5.這天對我來說是個奇妙的經驗,常讓自己慢下來,切換另外一種模式來体會天堂/淨土?我要練習/習慣這種心態跟變幻,
而我幼稚的思索的禪門世界,目前所見,就是這樣吧!活在當下!
如果你對我提的有興趣,可以參考這個連結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