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09年12月16日 09:37文匯報
大陸、台灣聯合舉辦的《雍正——清世宗文物大展》開幕後,立即引起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巨大興趣,觀者如潮,盛況空前。所因何故?當然緣由並非一端,但有一個大問題卻是廣大群眾共同注意的焦點,那就是雍正之得位究竟是合法的繼承,還是另有內幕,即出於歷史上不乏前例的矯詔篡位的政變手段?這是清史上著名的三大疑案之一,歷來眾說紛紜、莫衷一是。目今,媒體上已然披露了一件康熙傳位皇四子胤禛的文件,如果此件真實,那麼這一爭論可告休矣;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,而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試作一些討論。本文並不涉及雍正個人以及他的政治得失種種問題,只說傳位一事,我個人有些看法,謹供大家參考。
雍正的名聲歷來不佳,但這不等於說他得位後沒做過好事。孟子說:紂王不如是之惡也。意思是說紂王確實做了很多壞事,故他得惡名並不過分,但後人把一切壞事都扣在他身上,這就不都是歷史真實了。所以,雍正作為一個皇帝到底該如何評價,與他如何得位是兩個問題,不宜混為一談。如今,且說我個人是不相信康熙真的把皇位傳給雍正的,理由何在?以下幾點咱們共同思索、解答一番,或許不無益處。
第一、康熙老皇帝生了二十幾位皇子,據檔案記載胤禛本為第十一子,他有個同母兄弟,第十四子,名叫胤禎,這個胤禎明明白白見於《康熙禦制文集》。有一次,康熙給少數幾位皇子加封品級,其中列有胤祉、胤祹、胤禎,字跡分明。這次加封,有的升為貝勒,有的升為次一等的貝子,而胤禎正是升為貝子的一位皇子,這就是再清楚不過的了,誰也無法改變這份歷史文獻。然而,怪事發生了,除了我所舉的這一處明文印證之外,我們所能見到的清史官書裏面再沒有胤禎的名字出現了,此第一怪事也。
第二、雍正似乎非常害怕真假的“真”字和貞潔的“貞”字同時並見。例如,康熙朝大詩家王士禎再也不能寫作“士禎”而變成“士正”了。這類的例子舉不勝舉,就連曹寅(曹雪芹祖父)之岳父李士楨也不能公開書寫,也得變成李士正了。再如,古時河北地方有一地方名為真定,到了雍正那時是不能再寫古名的,而要寫成“正定”了。我們要問的是:你雍正皇帝要避本名半邊的“真”那是可以的,為何連與你無關的“貞”也要如此厭惡,好像他一見那個“貞”就嚇得心驚膽戰一般,此為何也?令人費解,百思不得其故,我之所疑者二也。
第三、康熙皇帝一生沒有什麼提得起的缺陷遺憾,只有立太子這件事使他傷透了腦筋,也傷透了心。而他最喜歡的太子胤礽文武全才堪繼大位,卻被人勾引壞了,康熙心裏明白這就是別的皇子用種種手段害了胤礽,以便他們得到傳位的機會。簡而言之,幾經週折,康熙見胤礽終於不可救藥了,只好廢掉,從此再不言說另立太子之事。有大臣冒死諫言,使得康熙怒不可遏,立即嚴加痛懲。因為康熙認定,凡是勸他再立太子的大臣都是想與太子結黨,圖謀日後營私竊權的壞人……所以他終身並未有任何另立太子之表示,不言自明,而人們卻都明白,他心中早已認定了十四子胤禎的了。所以,當康熙親徵外出時,在都城代理政事的就是胤禎一人。然後,當西北有重要軍事行動時,所派的大將軍不是別人,就又是胤禎。不但此也,當奉命赴任離京之時,皇帝本人率領全朝文武百官一直送胤禎到百里之外,軍馬旌旗遮天蔽日,前所未有,盛況驚人,誰的心裏都明白如揭,此即老皇帝暗示給大家:胤禎就是我的內定繼位人呀!別人誰能當得起這樣非常之大禮嗎?
第四、雍正得位之後,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刻急召胤禎回京,而這時的官書在所提到胤禎的地方突然都變成“胤禵”了,這是怎麼回事?誰也說不清,也沒有人解釋過,這豈不是天下第一怪事哉?此我之第四疑也。
第五、當胤禎在軍中忽接急詔要他立刻回京,也不知何事,奉命而歸。回來一看,皇帝竟然是胤禛,驚得不知所措,當然他也不會就給雍正行君臣之禮,雍正就把他軟禁起來,而後來雍正治這位胤禵的罪名時,內有一款就是說胤禵回京見了他連君臣禮數都不遵行,罪狀一也。這就充分證明胤禎心裏早已明白父皇內定的繼位人是他自己,而現在已經被他同母兄給一手奪去了,連一點挽回的希望都沒有了。請問:如果康熙真是安排計劃日後傳位者是胤禛的話,以上種種情節應當如何解釋?我想清史專家們比較深入研求,當可獲得歷史之真實吧。
第六、我曾見某媒體披露過一文,其中主要內容是依據溥傑的回憶,他和他的皇兄溥儀,有一次在宮中某殿內偶然發現有一件文物密封,外面題字說:凡愛新覺羅子孫,任何人都不許打開偷看,否則即不能再算是愛新覺羅的後代,云云。因當時他們兄弟二人尚屬幼年,不知輕重,見此題字反而引起更大的好奇心,覺得並無第三人知道,咱們就打開看看吧。這一看可真嚇壞了,原來正是有關康熙傳位給雍正的反證據(即可以證明雍正不是合法繼位者)。他們倆嚇壞了,趕緊跪下叩頭,把這件密封文物復歸原處。這一條媒體文章是否真實,還是有人編造,我不得而知,也不能武斷它是否為歷史真實,但我覺得既然談到這個問題,也不妨附帶在此,可供專家深入探究,或許不無用處也。
以上是我個人的幾個疑點,不必諱言,我對雍正得位而成為皇帝一事是抱有懷疑態度的。那麼,現今兩岸聯合舉辦的展覽會上展出的那件傳位遺詔又當如何看待?我不妨再畫蛇添足幾句:史家們熟悉得很,早在秦始皇病重,有待決定傳位於哪個人時,就發生了他的兩位臣下趙高、李斯二人做出了假傳位詔書的事情,這不也是可以令人發生某種聯想的嗎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