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http://news.sina.com.cn/o/2013-09-21/080328263009.shtml
央廣網北京9月21日消息(記者溫飛)據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報導,日前,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公佈的"死活讀不下去書籍排行榜"中,中國四大名著全都進了前十名,《紅樓夢》則位居榜首。想起87版紅樓夢引發全民熱捧,不知道地下有知的曹雪芹先生是不是會歎一句"到底意難平"。
日前作家王蒙就曾公開表示,"如果連這點累勁兒都沒有,我們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。"如此一來,"文學即將死亡"的論調又被再度提及,面對這樣的聲音,快言快語的王蒙又有怎樣見解?記者專訪了王蒙先生,聽他來講講他心中的"不朽的文學"。
王蒙認為,文學經過思維、想像,通過語言、閱讀主體,獲取閱讀資訊的合作創造出另一個世界。有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,如果連這點累勁兒都沒有,連看看精彩的字句都感到疲勞,甚至說連《紅樓夢》都讀不下去,這是中華民族讀書人的恥辱。而對於社會上出現的一種預言:文學即將死亡,在王蒙看來,文學就不會死亡。
王蒙:中國作為一個很巨大的國家,雖然歷經考驗,仍然能夠保持這樣一個大國的地位,這還是和我們的文化的凝聚力有關係。凡是受這個文化所覆蓋、所影響的人,對這個中國文化他有一種很深的感情,非常愛戀這種文化。甚至有一些知識份子,當他們預感到文化受到威脅的時候,他們會有莫大的痛苦,王國維的自殺都和這個有密切的關係。我們可以說,一種文化愛國主義幫助了中國這個國家經受這些艱難、考驗、挫折,它的力量是我們很多人所沒有估計得到的。
平心而論,閱讀經典的確是要花費些時間和精力的,在一個不出家門即能搞定一切的快節奏時代,讓人們靜心讀本好書確實成了件好像是奢侈的事情。《瓦爾登湖》的譯者徐遲先生在其譯本序中開篇第一句話便提醒說:"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靜下來,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,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"。
在新媒體時代,隨處可見的手機、電腦、PAD令文學似乎相形見絀。很多人覺得每天拿那麼厚一本書,實在太費勁。面對日新月異的新閱讀產品,王蒙表示,新媒體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參與性與傳播的便利性,但是它也帶來一些壞處,浮躁的心態、千篇一律,深度沒有,經典不存。
王蒙:作家的隊伍現在也在分化,也有一些談不上精英,他只是提供一些文化的消費品,甚至是速食消費。我們真正能夠拿出什麼樣的代表當代的文化產品,文化的果實。比如說,法國。紅磨坊也是法國的文化,葡萄酒也是法國的文化,而且都非常重要。但是我們首先會更想到的是法國的文化大師,像伏爾泰、巴爾扎克、畢卡索,通俗的東西我也很贊成,同時不能忘記我們的高端的果實。
王蒙表示,當前文學的處境並不太好,似乎還有些尷尬,但他並不覺得文學的前景堪憂,因為文學的弱點恰好就是它的優點,雖然在藝術種類中,文學是最不直觀的,無法訴諸感官的刺激,卻需要調動人的思維。王蒙也表示,自己會堅持寫下去,也會把中國的文化精神傳承下去。他認為,中國的文化精神對今天的中國有特別意義。
王蒙:文化精神是一種正面的、積極地、優秀的傳統。一個是積極進取的精神,一個是注重道德教化、控制人性當中負面的東西,比如像貪婪的欲望、惡性的競爭。從中國文化來說,都是要控制、要壓縮這些東西的,所以它也還是有意義的。再有就是,中國文化的一種相對務實的精神。還有最後一點就是中國文化經過的年代非常長,所以在抗議和應變方面也有相當豐富的經驗,既不是輕易地就可以自我放棄或者自我瓦解,但它又是能夠與時俱進的,中國的文化表現了很強的生命力。
讀不下去名著,並不能全都歸罪於新媒體的崛起。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統計,2011年我國人均讀書僅為4.3本,遠低於韓國的11本,法國的20本,日本的40本,更別提猶太人的64本了,中國是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。可見,並不僅僅是國人不愛讀名著,而是讀書總量就少。在這種大前提下,有人發出對名著 “死活讀不下去”的聲音,也就沒什麼好奇怪了。
所謂名著,不僅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,而且包含永恆主題和經典的人物形象,能夠歷經時間考驗而經久不衰,廣泛流傳。與一般書籍比起來,名著的藝術成就更高,內容更豐富,可讀性更強,一個人如果連名著都“讀不下去”,讀其他的書的可能性就更小了。所以,讀,還是不讀,需要檢討一下我們自己,有沒有真心讀書的意願。
(原標題:王蒙:《紅樓夢》讀不下去是中華民族讀書人的恥辱)
留言列表